素香淡影,闲写纤裳飘袂
2018-03-31
smlie
Education小助手
素香淡影,闲写纤裳飘袂
高贵明教授艺术简历
高贵明,1961年生于甘肃秦安。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国画家协会会员、天水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水中国画研究院副秘书长,天水画院特聘画师,九华山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画师,天水师范学院副教授。
多年来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画展,并有部分作品获奖,作品发表于各大刊物,艺术传记入编多部辞书。
夏生清凉图
夏生清凉图

夏生清凉图
琵琶流水两含情

泼水节

春思图

思春图

晨妆图

瑞雪图
此图请横屏欣赏

夏生清凉图
寻寻觅觅,总为主张
寻寻觅觅,总为主张
——浅谈高贵明“仕女”画艺术
方凤情
[摘要]“仕女”画艺术以女性入画,拥有自身独特“美”的女性成为各时期画家表现的对象。古代国画家重视女性的妇德,在笔墨上忽视女性具体外貌特征;现代画家对女性身份和价值重新认识与定位,用笔墨对外貌进行写实描画。高贵明笔下“仕女”正是对这种认识和定位的绘画。本文试图通过对高贵明“仕女”画艺术作品的分析,感受其作品带来的意蕴美。
近日,接到香港新闻出版社社长古广祥先生转来高贵明教授的作品图集,并希望我写篇评论文章。据了解,高贵明教授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和许多水墨人物画家一样,他在中国画上始终坚持创作。在创作中,“仕女”成为其最钟爱的题材。观看高贵明画作,会被“仕女”娇好的面容吸引,自然而然进入意蕴美的体验,这种意蕴美感来自于“仕女”画中美丽女子身上散发出的才情及修养。
何为“仕女”画?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士女宜富秀色媛婧之态”。“仕女”这一特定词语,在汉语词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宫女。②画家画的美人,宋以后多叫士女,后又作仕女。③旧指贵族官僚家庭的妇女。[1]”
高贵明笔下的“仕女”兼具这三者,她们有的是宫女,有的是贵族官僚家庭的妇女,也有现代的美人。无论是哪一种,这些人物都具有优美的外貌,《诗经》中写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红楼梦》中:“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知书达理,才情尤佳。“仕女”画早于六朝时,便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被众多画家绘画。随着封建制度的消失,画作中的宫女早已不存在,内外兼修的美人却依旧永驻人心。这种内外兼修的品性,正是高贵明所倾慕和珍视的。高贵明笔下系列“仕女”画作正通过描画宫女,贵族官僚家庭妇女,现代美女等来表现意蕴美。
中国绘画创作讲求“意在笔先”,“传神写照”,即:在绘画之前须考虑绘画内容要传达的意思,做到心领神会,这里领会的是韵味。“韵”是音韵,是节奏。绘画作品中的韵味是线条,墨色的节奏感。这种节奏能使人进入音韵的错觉享受,达到理想精神状态。节奏在作品中借助形式表现,韵味是诗意的传达。对于诗意,现代诗人何其芳在《〈工人歌谣〉序》中写道:它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提供出来的、经过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高贵明画作中的“仕女”人物都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由画家感觉激动描绘出来的形象、带有新鲜的优美的艺术内容要素。这些作品是诗意的说明,也是意蕴美的体现。
从小喜爱国画艺术的高贵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在校期间,得到了知名水墨画家李宝峰,杨国光、吴山明、王文芳、秦嶺雲等老师的指导,在笔墨技法运用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坚持对艺术中“美”的挖掘,在众多绘画题材中,“仕女”成了他的首选。
在六朝时,“仕女”便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被众多画家描画。高贵明“仕女”绘画艺术汲取各朝代“仕女”画作中的长处,摈弃不合时宜的表现手法,创作他心中内外兼修的女子形象。如六朝时画家顾恺之根据西晋张华所作讽刺贾后的《女史箴》一文而画成,旨在劝诫女性应遵守妇德,为宣扬妇德创作的《女史箴图》。这幅作品,画家对宫女容貌并未过多描绘,只用方圆脸型搭配细长的眉毛,眼睛和小巧的嘴巴来表现女性的“忠”,“孝”、“节”“义”。
高贵明摒弃了这种描画方式,他运用写实的手法,对妇人容貌进行精确的描画。如《丽人行诗意图》,这幅作品是画家借唐朝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均。秀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的描述创作的作品。《丽人行》中的主角为美貌的杨氏姐妹,杜甫把杨式姐妹盛装打扮出游看作是国家灭亡的前兆,并有“红颜祸水”之指涉。高贵明用画作证明了这种看法是不恰当的——国家的灭亡,不能简单归结于女性本人,女子长相美貌并没有不妥之处。他创作这作品正是对杜甫诗意的反思和追问。
对“仕女”人物妆容及发饰,高贵明是极重视的。这一点与唐代“仕女”画作相似。在唐代画家周昉创作的《簪花仕女图》中,人物脸部妆容为当时最时髦的面部敷粉和“蛾翅眉”打扮。敷粉使人脸显得十分白净,眉毛在蛾翅眉装扮下,神情显得极为落寞,这正符合当时宫女烦闷的心理状态;头上发髻高高盘起,发髻上插新鲜花朵;衣纹用“游丝描”表现出纱的通透和飘逸。整个人物发型和装扮异常华美。高贵明作品《佳人鹿趣图》中,“仕女”脸部妆容正是当今女子最流行的打扮,眉毛呈柳叶形,眼睛画有淡淡的眼线,脸部洁净似搽过粉,嘴唇上涂上厚厚的口红,头部带有象征权利的“凤头簪”。画面中人物在妆容的打扮下文静俏丽,头上不同的发簪代表不同的身份,“凤头簪”是饰物,也是身份的说明。画家把容貌和身份完美的结合起来,体现了作为女性不仅具有美貌的容貌特征,而且也有自己独立的身份。
宋代绘画作品凸显的是生活和文化气息。高贵明作品亦强调这一点。宋代画家苏汉臣的《靓装仕女图》,画中描绘一宫女正对镜梳妆,另一宫女双手插袖,弯腰侍立于旁。对于规矩众多的宫廷女子来说,对镜梳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另一女子的动作是当时日常生活中场景的写照,在环境中装饰有石头,盆栽和树等,整个画面正是画家对意蕴美的追求。高贵明的作品《探春结社》也是生活和文化气息的体现,“探春结社”来源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十七回。高贵明对探春的才情是十分欣赏的,他把《红楼梦》对于探春的判词“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书写在画面上。画面中,单手拿书页,驻足,侧头思考的探春形象使画家联想到她的命运。背景以石头作园林装置,并用宋代小品中折枝花卉的画法对画面中的竹子进行绘画。整个画面流露出生活和文化气息。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高贵明根据宋末元初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作的画作。画面中同样采用折枝花卉的画法,表现殷桃的枝干,芭蕉叶,用红色来描画樱桃,淡墨晕染芭蕉树,用淡红和淡绿渲染人物衣服。红和绿既是樱桃和芭蕉颜色的对比,又反映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美貌特征。
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中,人物以清瘦为美,清代郑绩《梦幻局画简明》的著作中提出“写美人不贵工致娇艳,贵在于淡雅清秀,忘之有幽娴贞静之态[2]”的淡雅清秀,贞静之态正是形成清瘦画风的重要原因。高贵明的作品中人物介于唐代肥胖和明清清瘦之间,以“丰乳肥臀”细腰为审美标准,对于贞静之态,画家也是极度赞赏的,设色也重视淡雅清秀。画面中人物都以柳叶眉,嘴角上扬,嘴唇轻闭表现安静,祥和的女子。她们没有大喜大悲,有的只是从内而外流露出来的书香气息。“仕女”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条件,和外在的“美”比起来,才情和修养是极难得的,这也正是画家以“仕女”入画的原因。
六朝至明清,礼教重视妇女品德修养,“仕女”画艺术女子外貌,只取“神”,对“形”并不要求“像”。民国至现代,礼教束缚逐渐摆脱,越来越多国画艺术家对“仕女”画艺术中女子本人的肯定,使这些女子的真容得以展现在画作中,高贵明绘画艺术正是对女性自身价值的肯定。《佳人鹿趣图》的“鹿”的形象正是说明,《史记?淮阴候列传》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具有温顺的性格,犹如美人的性格,鹿又是权利的象征,画作中女子形象和鹿的形象共安排在同一画面中,除了说明女子的独立性外,还说明女人和男人一样,也有自己的追求。
高贵明除了画古装“仕女”,还画现代“仕女”。这些“仕女”同样长相美好,内外兼修。在画作《荷风送香》中,画家采用现代女子的形象,描画了手杵着斜坐在石头上聚精会神观看游鱼的女子,荷叶以水墨晕染开来,荷花从女子身后和身边盛放出美丽的花朵,花朵“出淤泥而不染”高洁品性通过画家的笔传送到我们面前,花香人美,整个画面融为一体。《职业女性》是高贵明另一幅“仕女”画作。这幅作品中,女子略卷的头发散披在肩上,细长的眉毛,眼睫毛上打着睫毛膏,嘴唇上涂着鲜艳的口红,身穿西服外套,脖子上围着围巾,左手挎着包,手拿资料,右手拿相机,脚上穿着高跟鞋,端正的站在现代都市的楼梯阶上,整个女性形象显得十分干练,这正是现代职业女性的特点,她们同样长相美好,知书达理。
高贵明画作中,无论是古装“仕女”还是现代“仕女”,她们因为有学习条件而知书达理。在古装“仕女”作品中,这些女性品性良好,在现代“仕女”作品中,这些女子端正,干练。拥有良好品性的她们同样拥有美丽的容貌。《丽人行诗意图》、《佳人鹿趣图》、《探春结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荷风送香》、《职业女性》等作品,画家对人物和场景合理的安排,融景于情,情景交融,给观者的是“雅”、“静”、“清”、“情”、“润”、“洒”的意蕴美感。“雅”属于格调,“高雅”,“优雅”;“静”是东方女性美的特征,“静美”,“文静”;“清”指“清秀”,“清新”之气;“情”指“抒情”,“情”;“润”是“滋润”,“玉润”,“珠圆玉润”,形容美女;“洒”指“潇洒”,“洒脱”。这些美感共同构成了艺术家笔下“仕女”画艺术的意蕴美。
—— 毕加索 :艺术是个谎言,但却是一个说真话的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