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昆明市宜良县丑小鸭中学承办的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昆明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厌学·休学·复学”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25个省份的800余名教育工作者、心理专家、临床医师、家长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学院选派张悦红副教授与钟玉芳博士参加会议,共同见证了这场聚焦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关系的思想盛会。

论坛以丑小鸭中学8名学生和2名教师的现场对话拉开帷幕。他们中,有钢琴十级却拒绝再弹琴的孩子,有为逃避上学而发烧的学生,也有与老师关系紧张、情绪失控的青少年。不同的故事,却有着相似的痛点——过度的学习压力、紧张的家庭关系、被忽视的情感需求。而在丑小鸭中学,他们重新学习“认识自己、看见自己、接纳自己”。这场发自心底的对话,让现场的每一位与会者都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的反思:教育,首先是理解与连接。

论坛的主旨分享环节,嘉宾们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多个角度,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与解决路径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和策略。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执行主席彭凯平以《如何激活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启迪》为题,分析了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生活无意义、社交无能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并提出“情绪调节八正法”,呼吁教育从情绪和心态出发,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深圳恒晖公益基金创始人、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陈行甲在报告《让每一只鸟儿快乐地飞翔》中分享了“知更鸟公益项目”的实践经验,呼吁社会共同守护儿童的心理安全。北京大学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博士徐凯文以“心理病、教育病、时代病还是科技病”为主题,通过翔实数据揭示青少年心理危机,并提出“转困为安、以变解困”的应对策略。
论坛主席、知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以自己与学生的真实故事,引导教师用“爱的眼光”看待所谓的“问题孩子”,让教育因理解而温暖。北京四中原校长、北京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和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也从教育实践出发指出:学生厌的不是“学”,而是让他们感到恐惧与疏离的“关系”;唯有安全感与信任感,才是教育的起点。

论坛最后,全体与会者走进丑小鸭中学,感受这所学校独特的教育氛围。这里的走廊可以唱歌,墙壁可以涂鸦,校长室就在走廊上,随时迎接愿意倾诉的孩子。处处洋溢的人文气息,传递着学校倡导的教育理念——“关系比管理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丑小鸭中学用实践证明:好的教育,不是修正“问题”,而是唤醒被压抑的生命力。
此次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与实践的交流,更是一场回望教育初心的心灵对话。论坛激荡出的思想火花与鲜活实践,为学院今后在教师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协同育人方面注入了新的灵感与方向。
撰稿:钟玉芳
编辑:张春艳
审核:吴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