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我院青年教师先后应邀赴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参加全国高等教育研究高水平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精神,助力破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卷”困境,大力支持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群体成长发展,近期,全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以博士研究生及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两场高质量学术研讨交流会议分别在上海和厦门召开。其间,我院青年教师李雄(读博期间形成的研究成果)沉潜思索数年、反复打磨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入选上述重要会议报告论文,应邀参会并作学术报告,系统展示了我院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青年学者风采。

10月17日,由《大学与学科》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25年《大学与学科》秋季博士生学术讨论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50余名博士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经全国相关研究领域专家严格把关、层层遴选,我院青年教师李雄的研究论文《朝向第四代大学:全球大学迭代谱系的长时段分析》入选本次会议八篇报告论文之一,并在会上作学术报告。报告围绕全球大学迭代谱系展开系统论述,与会专家学者及来自香港大学和内地多所高校的博士生围绕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学与学科》期刊部编审老师及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多位教师对报告给予积极肯定,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

(2025年《大学与学科》秋季博士生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合影)

11月21—23日,第七届全国高校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数智时代的教育强国建设与高等教育变革”为主题,自9月下旬正式启动以来,吸引了众多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及相关高等教育研究方向博士生、硕士生踊跃参与,共收到会议投稿论文545篇。经过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环节的严格评审,最终遴选出60篇拟获奖论文。

在前期参加《大学与学科》秋季博士生学术讨论会期间充分吸收专家建议基础上,李雄老师进一步围绕“全球与本土对话”“理论迭代重构”等问题持续打磨、完善研究,从全球前沿动态、权威档案与历史文献中不断充实研究内容,形成了最新形态的研究成果,入选本次论坛报告论文并荣获优秀论文成果奖,并在会上作学术报告。

(开幕式环节华东师大高教所阎光才教授与《大学与学科》编辑部康卫国副主任分别致辞)

(会议报告人,自上到下,自左到右:孔新宇、田家玮、王嘉璐、李雄)

(图文来源:教育部知名刊物《大学与学科》官方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auKgbuW-3H52_P6a11bXjg)

在两次高水平会议的学术报告中,李雄老师指出,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纪元第二个千年的重要制度产物,在长时段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迭代。基于对大学多次迭代的长时段分析,可以清晰看到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根植于高等教育的三次革命,并由此形成了鲜明的大学“代际”区分:12世纪以来,以中世纪大学为代表的第一代大学;19世纪以来,以洪堡模式为原型的传统研究型大学,构成第二代大学;20世纪中叶(二战后)以来,以布什模式为原型的创业型大学,构成第三代大学;21世纪以来,以克劳模式为原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则构成第四代大学。与创业型大学对传统研究型大学的渐进式组织变革不同,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更深层次上重新定义了大学的概念,从而根本性推动了传统研究型大学学术架构的全面制度化重组。

报告认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后普及化时代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第四代大学的雏形正在初步形成。应在把握大学迭代历史逻辑与时代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当代大学迭代的历史必然性,持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更新与体制改革,加快建成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模式为主导的第四代大学体系。

(左:《教育发展研究》副主编南钢教授;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陈兴德教授)

两次会议期间,李雄老师的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期刊主编及会场师生的广泛关注,引起较大反响。《教育发展研究》期刊副主编南钢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陈兴德教授在专家点评环节对报告给予高度肯定,并从期刊编审与专家问诊的专业视角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改进建议。报告结束后,相关领域多位教师和学生主动与李雄老师进行交流,就大学迭代理论、高等教育转型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事实上,“第四代大学”这一概念虽早在2009年即由国内学者从波兰学者的相关论文中译介引入国内,但其在全球范围内真正产生深远影响,则主要得益于一系列重要国际文献与组织的推动,其中包括:1998年全球研究型大学联盟在瑞士发布的传统研究型大学组织实验宣言《格里昂宣言》、2009年新美国基金会发布的《下一代大学》报告,以及2024年由国际权威出版机构爱思唯尔与荷兰埃因霍温大学联合发布的《朝向第四代大学》报告等。

自2021年以来,李雄老师长期立足全球视野,聚焦全球高等教育转型、全球大学迭代理论及发展兴起机制开展系统研究,率先在国内从理论层面引入全球“第四代大学”概念,运用长时段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方法,从理论迭代和理论建构层面丰富和发展大学迭代研究。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于高水平学术期刊。同时,他多次应邀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校史研究分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等专业学术组织会议,以及云南大学、兰州大学、澳门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作专题报告,在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和教育史等多个教育学分支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围绕该主题的系列研究成果仍在持续产出和发表过程中,将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发出青年学者的理论声音。

(2024年5月李雄老师以大会唯一博士生身份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校史研究会邀请在云南大学作“朝向第四代大学迭代”的大会主题报告)

李雄老师围绕“第四代大学”的系统研究及与国内教育领域多家专业组织、高校的学术交流,对学院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研究成果对于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博士学位点建设;在学校整体转型过程中,避免简单模仿传统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的路径依赖;立足甘肃省关于将天水市打造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心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凝练和聚焦学校与学院的新型大学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加强与全国高水平学术平台、权威学术期刊及专业学会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拓展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空间,支持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持续产出。在全球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主导的第四代大学模式加速孕育与成熟发展的背景下,学院将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推动教育学科体系的整体优化与深度重构,助力学校实现教育学科的全方位变革和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国家教育强国和区域创新发展战略贡献更多“学院智慧”和“青年力量”。

撰稿:李   雄

编辑:张春艳

审核:吴彦文